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守華獲頒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稱號 吳京男 攝

在剛剛落幕的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典禮上,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守華獲頒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證書。今年87歲的劉守華將自己60餘年的學術生涯奉獻於民間故事學研究,為中國故事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藝術報記者在山花獎頒獎典禮現場對劉守華進行了專訪。
劉守華接受記者采訪
中國藝術報:在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稱號之前,您的10卷本《劉守華故事學文集》剛剛出版,可謂“雙喜臨門”。
劉守華:的確,這“雙喜”都是對我民間文學研究生涯的褒獎。《劉守華故事學文集》一共10卷、460餘萬字,是我60餘年的學術成果結晶。其中收入的《中國民間故事史》算是我的代表作,將在美國、日本、俄羅斯、阿根廷等國出版外文版,我想,這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向世界、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有所助益。我已經87歲了,雖然已經退休,但還是希望能盡我所能,發揮餘熱,為中國民間文學研究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0卷本《劉守華故事學文集》
中國藝術報:1956年您在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範大學)讀大三時發表了“成名作”《慎重地對待民間故事的整理編寫工作》,受到學界關注。自此,您和民間文學的緣分一直延續至今。是什麽讓您一直堅守初心,與民間故事相伴60多年?
劉守華:我是在江漢平原上的村子裏長大的,從小就喜歡聽鄉親“擺古”。1950年考入沔陽師範學校後,我從鍾敬文先生編選的《民間文藝新論集》中得到啟蒙,在收集洪湖地區民間歌謠的過程中,漸漸喜歡上了民間文學。後來我考入華中師範學院中文係,畢業後留校任教,一直堅持民間文學研究和教學工作。
民間故事的內容非常廣博,可以稱得上是民眾生活的百科全書;同時,它的語言也非常豐富,是人民群眾口頭語言藝術的一種集中體現。我試著從各個角度研究民間故事——民間故事的演變曆史、類型、與宗教信仰的關係,以及不同民族間故事的比較,等等。民間故事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心靈的窗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它一直吸引著我,讓我堅守初心,沒有放棄。
1985年,劉守華(後排左三)邀請丁乃通來華中師大講學,圖為他們與民間文學專業師生合影
中國藝術報:您對民間故事的研究不同於前人,倡導比較故事學。在從事故事研究的過程中,您的學術理念經曆了怎樣的變化?
劉守華:在過去,民間故事的研究一般是使用文學研究方法,分析故事的主題、教育意義、藝術價值等等,這不能充分揭示民間故事的特點和魅力。改革開放後,我們吸收了國外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學術成果,使民間故事研究的路子更廣。1985年,我邀請美籍華裔學者丁乃通來華中師大講學,丁乃通熟悉芬蘭曆史地理學派的學術規範,以融通古今中外的眼光來研究民間故事,他將曆史地理學派的研究方法介紹給我們,以此分析中國民間故事,把民間故事研究引向深入——曆史地理學派研究方法的核心,是研究民間故事的生活史,把一個民間故事分成若幹類型和若幹母題,將其放在一定的曆史、地理背景中,探討它的演變曆程和價值。這樣,曆史地理學派就為從事跨國、跨民族的民間故事比較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方法,開拓了比較研究的思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我長期研究的“窮孩子求好運”的故事,我運用曆史地理學派的研究方法,查了很多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後來發現這個故事來源於佛教故事,勸導人向善、做好事,這與墨家主張的“兼愛”理念也是相符的,具有詩學魅力。
中國藝術報:說到“詩學魅力”,您近些年一直在從事故事詩學的研究,在您看來,研究故事詩學有著怎樣的意義?
劉守華:我正在提倡故事詩學,對民間故事進行詩學解讀,把中國文學中的詩學傳統引入到對民間故事的解析中去,讓民間故事的藝術魅力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中國的民間故事充滿想象力,讓人感覺到“夢幻”,這與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傳統是分不開的,中國民間故事體現了百科全書式的智慧,也體現了基於想象和夢想的文化涵養。發掘民間故事的詩學魅力,有利於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使我們從中獲取精神力量。
1993年,劉守華率中日學者赴鄂西五峰縣山村走訪
中國藝術報:在進行民間故事研究的過程中,您也一直在從事民間文學的教育工作,深耕教育一線,您覺得,60多年來的中國民間文學教育有著怎樣的變化?
劉守華:華中師大於20世紀50年代在中文係開設“民間文學”課程,1960年編印教材《民間文學》,迄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那時候,民間故事隻是一個小學科,不受重視,很多大學壓縮碩士點、博士點時,就直接把民間文學的點砍掉了。好在華中師範大學的領導覺得民間文學有價值,保留了民間文學的教學。
20世紀80年代編寫民間文學教材,我提出將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我覺得,民間文學教育不能隻講書本上的東西,講故事、唱民歌、唱戲,都是民間文學鮮活的形式,所以民間文學教育要提倡社會實踐,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想法,對民間文學教育的進步有所助益。
在今天,雖然我們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民間文學教育發展仍然很不平衡,對於學科建設,各個高校之間沒有統一的要求,自發性比較強,這與其他學科相比還有差距。同時,在學科目錄中,民間文學還沒有一個正式的“戶口”,它在社會學二級學科民俗學之下,對於民間文學的學生,學校可以招,也可以不招。我覺得,未來民間文學應該有一個正式的“戶口”。
文:中國藝術報記者 鄧立峰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